維生素d 每日攝取量獨家發現在PTT、Dcard、FB寵物社團網友最新推薦以及評價討論大公開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維生素d 每日攝取量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14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潘懷宗、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林凱鈞、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中醫師 李嘉菱等,共有64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1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林凱鈞等,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維生素d 每日攝取量有關!另外還有關於維生素d 每日攝取量的相關影片這些都可以在這個維生素d 每日攝取量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維生素d 每日攝取量是什麼內容吧:
潘懷宗
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可再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
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
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
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
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
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外出務必戴上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
【防疫天天待在家,更要補充陽光維他命!】
今天早上,臉書提醒了我,一年前的今天,我正在風光明媚的澎湖的烈日下玩水上運動,被陽光曬不亦樂乎。
記得去年此時,因為疫情的緣故暫時無法出國,而產生了一股國內報復性旅遊風潮,即使可以自由地出遊,但大家嘴裡卻還是吶喊著:「好想出國」。
而一年後的今天,連「出門」都是奢侈。
身為一個待產孕婦,我整個人變得越來越懶散,常常一覺醒來還是常常覺得全身無力,成天待在家裡不見天日,讓我很擔心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
維生素D,俗稱的陽光維他命
維生素D是個非常特別的營養素,可以透過日曬自行合成,或是從少數食物如肝臟、鮭魚、魚肝油等中獲得,因此,經常#待在室內、#出門全副武裝防曬的狀態下,易產生缺乏的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僅有不到3%的國人,體內維生素D是充足的。
缺乏維生素D,後果不容小覷
沒有曬太陽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缺乏維生素D的後果可不能掉以輕心,維生素D在人體內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像是:
✔增進鈣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
✔促進釋放骨鈣,以維持血鈣平衡
✔有助於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
要是孕婦及兒童缺乏,可能會影響骨骼與牙齒健康;老人家缺乏,則容易無力、跌倒;成年人缺乏,可能會影響正常生理機能,缺乏足夠防護力。
因此建議 #缺乏日曬、#飲食不均、#懷孕及備孕、#長時間哺乳 #皮膚較黑者,一定要確保維生素D攝取量足夠,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澳佳寶維生素D3,有效提升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
由於維生素D需要經過活化,才能徹底發揮作用,因此,非常時期,我食用澳洲89年保健品牌✨ Blackmores 澳佳寶 維生素D3,液態軟膠囊型態的維生素D3,比維生素D2生物利用率高出了3.5倍,一天只需食用指尖大的迷你膠囊一顆,即可補充10微克(400IU)的非活性維生素D3,剛好符合衛服部建議的每日攝取量!
維生素D分為活化型及非活化型。建議補充非活化型的維生素D3保健食品,讓其在體內經由轉化發揮作用,才是安全的補充方式哦!活化型的維生素D屬於藥品,會馬上促進骨鈣釋放,屬於醫生處方藥,不適合一般人補充。
由於維生素D是脂溶性營養素,需要油脂才有利消化吸收,選擇含有油脂的液態軟膠囊,可確保吸收效果,我選在每天早餐飯後固定食用,搭配均衡飲食,確保每日營養素充足。
充足的維生素D,能夠維持血鈣平衡,讓我孕期睡眠品質更好;健康的肌肉功能,也讓我有體力維持一周五次的居家運動;更重要的是,每次產檢寶寶的發展一切正常,能夠讓我安心。
雖然不知道暗無天日的日子還要多久,但透過值得信任的營養補充品來照顧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絕對是必要的,有強壯的身體,解封後才能夠良好的活力及體力探索世界!
-
購買連結🔗我放在留言處喔~
林凱鈞
天冷就想聚餐圍爐,暖心暖胃又補充熱量。冬季上各種館子打牙祭才發現,端上桌的酸菜白肉鍋、砂鍋魚頭、紅燒獅子頭、西魯肉、開陽白菜、白菜滷,還是韓式泡菜鍋,原來都是運用當令大白菜做成讓人回味再三的美食佳餚!
冬季盛產的「白菜」,又叫包心白菜,其外型受產地與品種因素而有不同,11月至隔年5月為盛產期,冬季產地以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為主,夏季產地則落在高冷地區,如梨山、南山等地
大白菜口感豐富且鮮美,既能清脆,也可軟嫩;且其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具解熱、潤喉、清腸胃,及緩解口乾舌燥等作用。亦是美國癌症醫學會推廣的30種抗癌蔬果之一。與花椰菜、甘藍、高麗菜併稱姊妹菜,因其所含的優質營養價值相近。白菜確實是美味又營養的優異食材,這回就一起來看看「5個大白菜的好處」吧!
❶強化末梢緩衰老
含礦物質鎂及稀有元素硒、銅、錳、鋅等元素,具抗衰老、及穩定末稍神經和維護血管等作用
❷血管養護守骨本
含有鈣、磷可使牙齒、骨骼、神經、肌肉及血液等維持正常活力;而其中微量的奎寧,可化解血液凝固之作用,對心血管功能有所助益
❸鎮靜舒緩好入眠
富含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種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可抑制緊張焦躁的情緒,具輕微之鎮定劑作用,有助緩解壓力,進而使夜晚容易入眠
❹抗氧護肝增健康
富含異硫氰酸鹽、蘿蔔硫素等硫類營養素,具有優異抗氧化力,可增加肝臟酵素解毒能力,以促進肝臟解毒速度;同時有助避免細胞DNA受到破壞,預防壞細胞生長
❺低卡高纖助消化
其富含維他命A、B群、C及纖維素,有利腸胃健康,使排泄消化平順,亦可增加膽固醇代謝,以減輕肥胖負擔。且其熱量低,屬低GI蔬菜,能增加飽足感且不造成負擔
#大白菜種類
➡️山東白菜
•外型:外型呈圓柱狀,體積較大
•口感與料理方式:纖維較粗,適合久煮與醃漬,如酸白菜火鍋與韓式泡菜都是以山東白菜製成
➡️天津白菜
•外型:外型呈長筒狀,較細長
•口感與料理方式:口感偏脆,主要取其白菜心部分食用,常見料理有開陽炒白菜或加工製成冬菜
➡️包心白菜
•外型:外型呈圓球狀,較渾圓;若再細分品種可分為漳浦與濱綠兩種,漳浦葉子較厚但體積較小,濱綠葉子較薄但體較較大
•口感與料理方式:口感脆、纖維細緻,適合用清炒或製成白菜滷
#大白菜挑選法
➡️切開
從剖面觀察葉子的密度,越顯紮實表示生長期較長,吃起來自然較富有甜味與爽脆度。而莖部小且紮實者,表示生長時間充足並非以刻意施肥急速成長
➡️聞嗅
因呈現結球狀,有時候很難從外觀辨別好壞與否,在選購前可以先拿起來聞一聞,如果氣味不好、有腐臭味,表示白菜裡層已受黑腐病影響,而此狀況在季節交替時最常發生
➡️觀察
注意其外表是否乾爽、手感結實、沉重為佳。也可稍微摺斷葉子,聽其聲音是否清脆,代表葉子含水充足,觀看葉梗上是否存有一點的焦黑,若有,則表示該大白菜可能已受露菌病感染,最好避免購買
#大白菜停看聽
⚠️大白菜屬寒性食物,食用過量可能造成腹瀉、手腳冰冷,建議每日攝取量約一個拳頭左右
⚠️大白菜顏色較淡,代表葉綠素、葉酸及一些營養素含量較少。因此,建議跟其它顏色的蔬菜做搭配,可攝取到多樣的營養素
⚠️大小白菜不同,雖然同屬十字花科,但因結球與否在外觀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小白菜約莫20天即可收成,全台各地幾乎都有產。而小白菜常被應用在蚵仔煎、陽春麵等美食中。兩者的營養價值相似,但其中鈣的含量,小白菜高過大白菜含量的2至3倍,也是補充維生素D理想蔬菜之一
#凱鈞有食力
#5個大白菜的好處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維生素一天應該攝取多少呢?我們中學學到的是維生素 A、D、E、K 是脂溶性,所以吃多了會囤積在體內,因此建議不要攝取太多。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 FDA 推薦的每日攝取量是 800 IU。但是問題來了:
首先,一般人靠著飲食與日曬,基本上很難達到這個量。
第二,每天攝取到 FDA 推薦的量,我們還是會缺乏維生素 D。
台灣有醫師表示,國人 90% 維生素 D 不足。
美國的Mayo Clinic 因此「保守地」建議,每人每天應該攝取 2,000 IU。
比較積極的建議則是 4,000 IU。
而有學者為了證明它毒性輕微,甚至讓受測者每日攝取 20,000 IU,發現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今天繼續在 Hamnøy。
Dr. Shu 去過挪威南部,也就是著名的峽灣地區,也去過挪威北部,也就是這段時間所介紹的地方。而我願意再去一次挪威北部。至於挪威南部就隨緣了。
中醫師 李嘉菱
#喝黑咖啡請注意鈣質的攝取
#骨質疏鬆
#小兒轉骨
最近先生迷上研究手沖黑咖啡,咖啡知識愈來愈豐富,沖泡技巧愈來愈純熟,向來愛喝拿鐵的我改喝口感及風味極佳的黑咖啡,結果手腳痠軟的情形愈來愈嚴重。
以前只有在月經過後才發生的狀況,喝個補腎壯骨的中藥就會改善,這次卻持續兩個禮拜還沒緩解。
咖啡含有咖啡因,是引起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主要是因為咖啡因會增加尿中鈣質排出,並減少腸道對鈣質的吸收。
雖然目前對於每天喝幾杯咖啡,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沒有定論,我認為還要看咖啡的品種、烘焙方式和濃度而定。
看來如果要繼續享受黑咖啡,勢必得增加鈣質的每日攝取量。補鈣不是喝咖啡加鮮奶就好,還必須從平日飲食累積。
目前專家的建議是每天補充1000到1200毫克的鈣質,想要更精確知道吃了多少鈣質,可以查詢網路上提供的鈣質計算機。
高鈣飲食包括奶、豆、魚(骨)、貝、堅果、種子、黑芝麻、海帶等。維生素D是鈣質的搬運工,有助於鈣質吸收,可以多補充菇類、五穀、蛋、奶、魚、動物內臟等,每天早上或傍晚曬個10分鐘的太陽也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
如果你這些營養都補充足夠了,仍然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就要從脾腎調理,脾指的是消化吸收功能,而腎與生殖泌尿系統相關,脾腎功能好,吃進的營養才能消化吸收轉化成骨頭的成分。
有研究指出35歲會達到骨質巔峰,之後會開始下降。為什麼是35歲呢?我認為這跟中醫《黃帝內經》提到的這兩段話有相關: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7歲)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14歲)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21歲)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28歲)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35歲)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42歲)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49歲)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8歲)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16歲)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24歲)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32歲)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40歲)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48歲)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56歲)
八八,則齒髮去。 (64歲)
35歲應該是對於女性而言,而男性應該是40歲,當然,如果你年輕時不好好保養,飲食有所偏嗜,這些年齡界限都會提早來臨。
腎精虧損導致骨質疏鬆,中藥可以補充骨碎補、補骨脂、龜鹿二仙膠等補腎中藥。但是龜鹿二仙膠使用需要小心,不適合小兒轉骨,成人須依年齡及虧虛狀況調整劑量,這部分可以參考我的部落格之前的文章。
某些中藥,如海螵蛸、龍骨、牡蠣、石決明、龜板、鹿角等,雖然含鈣,還是建議大家從食物中攝取,才能獲得足夠的鈣。
轉骨除了遺傳因素以外,屆青春期的適齡孩童(女生約10-16歲、男生約12-18歲)想要轉骨也是要注意飲食攝取,搭配中藥滋補脾腎及化瘀效果才會好,如果飲食攝取不足,沒有足夠營養、沒有適當運動、沒有充分日照,即使服用中藥也無法幫助轉骨。未屆青春期需要注意的是營養攝取及消化功能,有些肝肺熱型過敏性鼻炎或是脾虛濕重的孩童,在經由中醫調整體質後,也能有明顯的長高。
林凱鈞
天冷就想聚餐圍爐,暖心暖胃又補充熱量。冬季上各種館子打牙祭才發現,端上桌的酸菜白肉鍋、砂鍋魚頭、紅燒獅子頭、西魯肉、開陽白菜、白菜滷,還是韓式泡菜鍋,原來都是運用當令大白菜做成讓人回味再三的美食佳餚!
冬季盛產的「白菜」,又叫包心白菜,其外型受產地與品種因素而有不同,11月至隔年5月為盛產期,冬季產地以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為主,夏季產地則落在高冷地區,如梨山、南山等地
大白菜口感豐富且鮮美,既能清脆,也可軟嫩;且其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具解熱、潤喉、清腸胃,及緩解口乾舌燥等作用。亦是美國癌症醫學會推廣的30種抗癌蔬果之一。與花椰菜、甘藍、高麗菜併稱姊妹菜,因其所含的優質營養價值相近。白菜確實是美味又營養的優異食材,這回就一起來看看「5個大白菜的好處」吧!
❶強化末梢緩衰老
含礦物質鎂及稀有元素硒、銅、錳、鋅等元素,具抗衰老、及穩定末稍神經和維護血管等作用
❷血管養護守骨本
含有鈣、磷可使牙齒、骨骼、神經、肌肉及血液等維持正常活力;而其中微量的奎寧,可化解血液凝固之作用,對心血管功能有所助益
❸鎮靜舒緩好入眠
富含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種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可抑制緊張焦躁的情緒,具輕微之鎮定劑作用,有助緩解壓力,進而使夜晚容易入眠
❹抗氧護肝增健康
富含異硫氰酸鹽、蘿蔔硫素等硫類營養素,具有優異抗氧化力,可增加肝臟酵素解毒能力,以促進肝臟解毒速度;同時有助避免細胞DNA受到破壞,預防壞細胞生長
❺低卡高纖助消化
其富含維他命A、B群、C及纖維素,有利腸胃健康,使排泄消化平順,亦可增加膽固醇代謝,以減輕肥胖負擔。且其熱量低,屬低GI蔬菜,能增加飽足感且不造成負擔
#大白菜種類
➡️山東白菜
•外型:外型呈圓柱狀,體積較大
•口感與料理方式:纖維較粗,適合久煮與醃漬,如酸白菜火鍋與韓式泡菜都是以山東白菜製成
➡️天津白菜
•外型:外型呈長筒狀,較細長
•口感與料理方式:口感偏脆,主要取其白菜心部分食用,常見料理有開陽炒白菜或加工製成冬菜
➡️包心白菜
•外型:外型呈圓球狀,較渾圓;若再細分品種可分為漳浦與濱綠兩種,漳浦葉子較厚但體積較小,濱綠葉子較薄但體較較大
•口感與料理方式:口感脆、纖維細緻,適合用清炒或製成白菜滷
#大白菜挑選法
➡️切開
從剖面觀察葉子的密度,越顯紮實表示生長期較長,吃起來自然較富有甜味與爽脆度。而莖部小且紮實者,表示生長時間充足並非以刻意施肥急速成長
➡️聞嗅
因呈現結球狀,有時候很難從外觀辨別好壞與否,在選購前可以先拿起來聞一聞,如果氣味不好、有腐臭味,表示白菜裡層已受黑腐病影響,而此狀況在季節交替時最常發生
➡️觀察
注意其外表是否乾爽、手感結實、沉重為佳。也可稍微摺斷葉子,聽其聲音是否清脆,代表葉子含水充足,觀看葉梗上是否存有一點的焦黑,若有,則表示該大白菜可能已受露菌病感染,最好避免購買
#大白菜停看聽
⚠️大白菜屬寒性食物,食用過量可能造成腹瀉、手腳冰冷,建議每日攝取量約一個拳頭左右
⚠️大白菜顏色較淡,代表葉綠素、葉酸及一些營養素含量較少。因此,建議跟其它顏色的蔬菜做搭配,可攝取到多樣的營養素
⚠️大小白菜不同,雖然同屬十字花科,但因結球與否在外觀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小白菜約莫20天即可收成,全台各地幾乎都有產。而小白菜常被應用在蚵仔煎、陽春麵等美食中。兩者的營養價值相似,但其中鈣的含量,小白菜高過大白菜含量的2至3倍,也是補充維生素D理想蔬菜之一
#凱鈞有食力
#5個大白菜的好處